微信公眾平臺 |
 |
|
|
|
|
|
|
首批國產醫療器械遴選完成 外資巨頭積極布局 |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布日期:2015-12-25 9:46:23 瀏覽次數:3292 |
|
近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委托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開展的第一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工作順利完成。這也宣告本土企業中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符合基層需要的臺式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數字化X光機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設備提供商迎來了新一輪利好的信號。
據悉,第二輪國產設備的遴選也將很快啟動,新遴選的方向則將集中在CT、磁共振、麻醉劑、呼吸機、血細胞、透析機等設備上。在對本土設備商的篩選扶持之下,廣闊的基層醫療市場極可能是這批設備的最大賣家。
不過,長期以來憑借較大優勢主導市場的外資醫療設備巨頭并不打算拱手讓出市場份額,打造定位各級市場的細分產品線成為業界共識。
“專業的醫療工作者應該從病人利益的角度出發選擇最適合的產品,而不是根據這個產品是外資或內資進行區別選擇。”美敦力(Medtronic)大中華區總裁李希烈表示,“中國病人診療具有強烈的本地化特征,公司在華也一直不斷在加強本土研發,希望能夠給中國病患提供定制的醫療產品。”
外資巨頭變軌發展
根據美敦力近日發布的2015財年第四季度(截至2015年4月24日)初步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營收為73.0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72.57億美元的水平有所增加。去除匯率變動影響,當季營收同比增長7%。而這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當季營收約為9.27億美元,同比上漲11%,約占公司總收入約13%。
中國區的銷售正對這些全球化經營的業界巨頭愈發重要。當被問及外界將本土扶持政策解讀為對外資器械巨頭的打壓時,李希烈坦言,中國的醫療市場正在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醫療市場,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肯定會促進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快速發展。
“但我們相信,中國政府也一定能夠意識到像美敦力這樣的外資器械廠商在創新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產品的優勢。”李希烈表示。通過對國內外企業的整合并購,美敦力正在體量上迅速龐大起來,以期在規模優勢上大做文章。
在去年6月15日宣布以429億美元的驚人代價并購了知名醫療器械廠商柯惠醫療(Covidien Plc)后,美敦力在全球醫療器械領域的排名也升至第二,僅次于強生公司。“行業地位向來很現實,能夠做到中國市場第一的話,就跟原來處于第二第三的處境完全不同。這使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公司在中國的領先優勢,從而在中國醫療行業中展開廣泛密切的合作。”李希烈表示。
事實上,在此之前美敦力就已參股投資或直接并購的方式對山東威高、康輝以及先健科技等本土資源進行收編。
而在另一方面,大型外資企業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產品研發創新也使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競爭中搶占了先機。而國際產品化機構、來自英國的IDC便是其中的代表。
作為一家專門從事產品設計與研發的咨詢顧問公司,IDC已為威高集團、柯惠中國、諾爾康等大型器械廠商和諸如GSK(葛蘭素史克)這樣的國際藥企客戶設計研發各類產品。
IDC全球首席執行官高帝文(Stephen Knowles)向記者表示,由于我們開發的大多數項目都與專利有關,我們與國際客戶合作的時候,專利通常都是客戶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們會讓專利公司進行專利檢索,確保在產品化的過程中規避這些專利,并在規避已有專利的基礎上找到新的創新點。
本土廠商利好頻至
在此前政府有關部門在《深化醫改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明確指示,公立醫院優先配置使用國產醫用設備和器械成為業界的全新風向標。而本輪設備廠商的遴選,便是為本土器械行業加速規范化鋪平了道路。
遴選的標準則有著較為硬性的要求。“遴選的標準首先是產品覆蓋面大,對醫療成本有一定影響。”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常務理事長趙自林對外表示。
據趙自林介紹,現階段的國產醫療器械多數用于基礎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由于醫療器械設備技術更新快,有的醫院要新增設備或者更換設備,上級就會動員醫院購買國產醫療器械。“因為國產的醫療器械已經能夠完成基礎醫療服務的診斷和治療。”
在近期閉幕的CMEF(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受到政策惠及的大型本土廠商風頭正健,包括上海聯影、東軟集團等公司均祭出了多款重磅產品。
不過,在基層市場積極買單的背后,有業內人士直言,短時間內本土與外資廠商在中高端儀器方面的差距仍難消弭,不少基層醫療機構甚至提出希望減低購買國產設備比例、暫緩購買進度的想法。 |
|
|
|
|
上一篇文章:中國植入性醫療器械產業規模供需現狀分析 下一篇文章:勁爆!中美達成共識,給予進口醫械“國民待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