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9月18日訊 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一直未真正落地,原因也較為復雜。這使得醫院中職數、崗位都占滿了,優秀人才進不來,醫院成了一潭死水。
對此,安徽給出了新“藥方”。
9月14日,《安徽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正式發布,對于公立醫院編制管理問題,里面提出了一個詞——編制“周轉池”。通過創新公立醫院機構編制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公立醫院編制“周轉池”制度,安徽省將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
一個編制,往往左右著人才的去留,對公立醫院而言,編制早已成為發展中的難言之隱。對此,規劃明確表示,將穩步實施衛生計生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行職位分級管理制度。未來,公立醫院將有編制“周轉池”制度。
何為編制“周轉池”
所謂編制周轉池,是根據事業單位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的建設需要,在事業編制總量內調劑一定規模事業編制,建立事業編制周轉池,供事業單位周轉使用。
周轉池事業編制重點用于高校、公立醫院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公益事業,對高層次教學科研和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行“一校一策” “一院一策”。在用編審核上,則有著嚴格的使用管理制度。
使用考核上,周轉池事業編制三年周轉期滿后,由編制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編制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估,使用效益高且確有需要的,可重新核定周轉池編制規模;效益不高的通過控制用編進人,逐步壓縮規模直至完全收回,切實提高編制使用效益。
也就是說,這個周轉池并不是“從一而終”的,三年周轉期一到,會重新核定各崗位編制需要,有用的留下來,沒用的踢出去,使每個編制內的崗位都是有實用價值的,有效盤活了存量編制資源。
“周轉池”里的人何去何從?
1、編制周轉池為安徽首創
其實,事業單位實行編制周轉池制度,安徽在全國都是首創。在不增加全省事業單位編制總量前提下,重點在高校和公立醫院探索建立“省級統籌、重點保障、動態調整、周轉使用”的周轉池制度,解決了“空編不用”和“無編可用”的矛盾。
在今年6月份,安徽省衛計委發布了“關于印發《創新編制管理 建立公立醫院編制周轉池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簡稱《通知》),里面對于編制周轉池做了詳細介紹和要求。
要求轉變“一定終身”、存量不活的傳統編制管理模式,推進編制供給方式改革,破解“空編不用”和“無編可用”并存的結果性矛盾,形成基數不便、需求引領、存量整合、動態供給的編制管理新模式。
周轉池事業編制重點保障醫藥衛生骨干專業技術人員。公立醫院周轉池事業編制實行單列管理,不計入各地事業編制總量和公立醫院事業編制基數。周轉池事業編制周轉期限原則上為三年。
那么,周轉池事業編制的人員到底算不算正式在編人員呢?
《通知》規定,使用周轉池事業編制的人員,為醫院正式在編人員,實行實名制管理。
可見,周轉池改變的不是“名分”,而是“狀態”。能不能留下來,要員工的表現了。
2、“周轉池”向“自建池”動態流轉
有朋友想問了,周轉池的人何去何從?
對此,《通知》規定,實行“周轉池”與“自建池”人員動態流轉機制。公立醫院在現有編制總量范圍內,確定一定數量的人員編制,建立“自建池”。自建池編制有空缺的,使用周轉池事業編制的人員及時向自建池動態流轉。
照這樣看來,“自建池”相對于“周轉池”來說更為穩定些,但是需要通過周轉池來篩選進入的。
動態編制管理將成趨勢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地方現有編制總量內,確定公立醫院編制總量,逐步實行備案制。
可見,醫院備案制管理將逐步實行,而編制周轉池作為公立醫院一個嶄新的編制管理方法,很有可能會逐漸推廣開來。
事業單位編制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一邊是超編,進人難,一邊是一些一線項目等建設急需人才,需要補充新鮮血液。而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空編,一時不需要進那么多人,造成里面想要人沒有,而外面想進去卻不成。
長此以往下去,編制就會像一條繩子,將公立醫院死死綁住,發展就變得舉步維艱。而編制周轉池的建立,使“整盤棋”活了起來,將編制進行動態調整,編制還繼續存在,但需要努力才能獲取,是人才留下來,不是人才就離開,靈活與穩定兼具,醫院享有更多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