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11月2日訊 據新華社11月1日報道,首屆中醫藥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和中醫藥界人士一致認為,如果不能在政策層面高度重視和加以保護,中醫藥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甚至呼吁,中醫藥確已到了挽救和發展的緊要關頭!必須凝聚社會共識,共同為中國中醫藥文化的延續作出努力!
心憂中醫藥的,遠遠不止章琦一人。包括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司長駱詩文、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長陳珞珈、商務部原巡視員劉作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
駱詩文:傳統中藥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2006年,記者采訪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他曾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新民周刊》張襦心記者拜訪駱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王國強:中醫毀于中藥,這不是危言聳聽
今年7月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昆明的一個會議上說:“有人說中醫可能毀在中藥上,這不是危言聳聽。我著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國醫大師,你開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藥不行,百姓吃了沒效果,那就會毀掉中醫!
王國強表示,現在中藥材需求量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野生中藥材減少,漸漸變成家種。而家種則存在農藥化肥多、土壤污染、種植周期長、采集時間違背科學規律等問題,后果是藥材的藥效降低,藥材的質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證,這些都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章琦:中醫學生2/3時間學西醫、外語,中醫藥已到挽救的緊要關頭
新華社援引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調查數據發現,目前不少中醫藥大學的學生為了畢業就業,只有三分之一時間學中醫,其余時間分別用在學西醫和學外語上,以至于一些中醫專業畢業的博士生連把脈都沒有真正掌握,這是中醫藥傳承面臨的更棘手的問題。
章琦說“中醫藥確已到了挽救和發展的緊要關頭,我們必須凝聚社會共識,共同為中國中醫藥文化的延續作出努力”。
陳珞珈:63年來中醫增長2萬西醫增長166萬!用西醫模式管中醫,嚴重擠壓中醫藥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中醫門診量共計16億人次,出院病人約3200萬,這兩個數字超過了英國和法國門診總量和出院病人的總和。
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長陳珞珈提供的另一組數據卻讓人心驚:1952年全國中醫共有50萬名,西醫4萬名;到2015年,中醫人數總計52萬名,而西醫人數增至170萬。
從業人數只是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西醫發展的不平衡。“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我們喊了多年,但事實上繼承非常不夠,創新遠遠不足。”陳珞珈認為,“用西醫西藥的模式管理中醫藥,嚴重擠壓了中醫藥的發展空間!
以執業資格為例,現行執業醫師法對中醫執業行醫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一些民間中醫雖然醫術高明甚至身懷絕技,但難以獲得正式的行醫資格。陳珞珈表示,這導致一些很有價值的民間中醫資源以及民間珍方被閑置浪費。
劉作章:有必要采取“挽救性保護”中醫藥
從國際背景下觀察,中國中醫藥正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商務部原巡視員劉作章認為,中醫藥保護和發展要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中醫藥既要注重傳承,也要加快創新,政府尤其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他甚至建議,主管部門有必要采取“挽救性保護”的方式,為專利申請、藥品注冊等開通綠色通道。
張伯禮:別嫌中醫土,要心存敬畏精勤研究
在10月26日教育部召開的中醫藥高等教育6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呼吁,對中醫藥這一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別嫌土,要心存敬畏,精勤研究”。
張伯禮介紹,今年7月,他率隊組織中醫藥科研專家赴歐洲考察。他發現,相對于前些年,中醫藥在國外的認知度有了很大變化。一是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二是海外中醫藥機構從業人員本土化。現在海外開設的中醫藥醫療機構總數已達2萬多所,從業人員30多萬人。在不少國家,只要能出效果,就能特事特辦,政府對中醫藥科研課題用藥不受“禁藥令”限制。
健康中國,不讓中醫藥人失望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是今后十五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對于中醫藥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時期。
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歷代領導人,也曾無不對發展中醫藥事業寄予厚望,而如今,行業之困仍然是許多中醫藥人的心頭之憂。
不可否認,相關主管部門在發展中醫藥事業上付諸的大量努力,希望能夠有更令人期待的成果,正所謂:
聞國家之倡導
振中醫之浪朝
哀同仁之不爭
毀中醫之名號
授西醫之口實
黑中醫之滔滔
恨己身之無力
慨行業之噪噪
筑健康之中國
懷夢想之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