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式空調病的高發季節,面對這種季節病,我們該如何預防,又該如何調理呢?一起來看看中醫有哪些好方法吧。
什么是空調病
環境變化,像是溫差大,或者溫度太低,過敏癥狀容易出現。專家說,低溫會刺激鼻腔,氣管,連帶誘發呼吸道問題,許多過敏體質的人都有經驗,冷氣房待久了,鼻水直流,噴嚏猛打,咳嗽咳不停,嚴重的甚至還會誘發氣喘。此外,長時間處于低溫下,我們身體微血管自然會收縮,肌肉緊繃,新陳代謝變慢,而且腸胃活動也減弱,連帶影響循環,消化等功能。
從中醫角度看,體質虛寒怕冷,血液循環不良,經常手腳冰冷的人,一直待冷氣房更易加重問題,加上久坐辦公室,或因為冷而全身縮成一團,缺少活動,不適癥狀更明顯。從中醫理論來說,“空調病”通常叫做“寒包火”。由于氣溫高,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體內本有熱,而長時間呆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內,感受冷風的寒邪,引起體表血管、汗腺收縮關閉,使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則癥狀呈現寒熱并見。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節,過多地攝入煙酒、高熱量食物,更致體內蘊熱,促成外寒內熱而導致“寒包火”型感冒。
空調病的主要癥狀因各人的適應能力不同而有差異,老人、兒童是由于身體抵抗力低下,一般是易患空調病的人群。空調病的癥狀通常表現為疲倦,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頭痛,頭暈,感冒,發燒;喉嚨疼,胃腸不適;皮膚發緊發干、易過敏,黏膜干燥,呼吸道過敏等。空調病癥狀,屬中醫暑濕癥。夏天氣候炎熱,人體腠理開泄,若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調攝失宜,易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衛陽被郁,中焦氣機不暢,運化失司,外寒而內濕,便產生空調綜合征。
中藥方調理防治空調病
1、香薷茶:
炒白扁豆、厚樸、生姜各25g,香薷50g。將前三味藥用3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0分鐘,放入香薷攪拌,再沸2分鐘,當茶飲。
功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本方治證由夏月乘涼飲冷、感受寒濕所致。
2、銀翹散茶:
連翹、金銀花、蘆根各30g;苦桔梗、淡竹葉、牛蒡子各18g;生甘草、淡豆豉各15g;荊芥穗、薄荷各12g。將前8味藥用6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0分鐘,放入后二者攪拌,再沸2分鐘,當茶飲。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3、桑菊飲茶:
桑葉、連翹、蘆根各15g;菊花、杏仁、苦桔梗、生甘草、薄荷各10g。將前7味藥用3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0分鐘,放入薄荷攪拌,再沸2分鐘,當茶飲。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4、人參敗毒飲茶:
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生姜、薄荷各15g。將前11味藥用5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微沸15分鐘,放入薄荷攪拌,再沸2分鐘,當茶飲。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中醫刮痧治療空調病
可以從風池穴開始,沿著頸椎,慢慢刮痧直至定喘穴、大椎穴,再到迎香穴、太陽穴上輕輕刮幾下。一般情況下,患者會當即感到鼻子開始通氣,不再阻塞,頭部也不再昏昏沉沉,而變得清醒了許多。連續經過幾天的治療,“空調病”將會得到很大的緩解。
定喘穴:由于“空調病”通常伴有咳嗽,所以還要刮刮“定喘穴”、此穴位于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對支氣管哮喘,百日咳都有一定功效。
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下面的凹陷處,為督脈本經穴,又為“諸陽之會”,所以在臨床上應用甚廣,作用主要是祛風通竅,理氣止痛,針對熱病,比如發燒,還有就是治療頭痛,頸部疼痛等。艾灸或刮刮大椎穴,能治療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迎香穴:主要功用是祛風通竅,理氣止痛。鼻塞時按揉迎香穴,通常可緩解鼻塞。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由眉梢到耳朵之間大約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手觸摸最凹陷處就是太陽穴。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對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效果較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