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可飲用清暑益氣湯金銀花6克,黨參、荷葉各10克,加白砂糖適量,以水煎服代茶飲,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適用于中暑及風熱感冒。還可食用荷葉粥、百合炒萵筍、清炒素牛蒡根、紅豆煮老鴨、姜母老鴨湯、黃芪燉羊心等。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這個時節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虧耗,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易生疰夏、中暑等病。大暑節氣養生,應注意哪些問題呢?記者近日為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調養心神安然度夏
海南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光裕表示,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陽邪是由火熱之氣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氣。一旦暑邪入侵人體,腠理便會打開,汗液分泌液會隨之增多,可導致體液減少,而有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黃、心煩意亂等癥狀,這就是中醫講的“傷津”。如果進一步發展,可引起身體乏力寡言等“熱病”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這些都是中暑的癥狀,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夏季預防中暑,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
大暑時節,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以免體溫調節機能下降,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打傘和戴遮陽帽,最好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仁丹、清涼油等藥品。
大暑時節,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喜歡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調息靜心,長如兆雪在心。”是古代夏季養生的原則。日常生活中,切忌過于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斂息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要吃果蔬也要補充蛋白質
飲食上,以清淡為主,不可多食肥膩、辛辣、煎炸食物。但是,要注意不可只吃水果和蔬菜,偏食容易造成蛋白質缺乏,體質下降。平時,人們要注意適當補充礦物質和蛋白質,食用黃豆、綠豆、青豆等豆類,可食用瘦肉、雞肉補充蛋白質。
大暑時節,忌食過于生涼食物。早餐要吃熱的食物,以提振胃氣。早晨由于夜晚的陰氣未散,人體內的肌肉、神經、血管還處于收縮狀態,吃冷食會使各個系統收縮得更厲害,不利于身體健康。
中醫養生保健講究“冬病夏治”。專家提醒,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是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疾病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有上述慢性病,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